[摘 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与文化传播产业有关的影视产业在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传播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号召。众所周知,影视产业这一项新兴的科学艺术正在中国的领土上朝气蓬勃地展现着自己骄人的风姿,它时刻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强有力的潜质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探讨文化传播影响下的影视产业发展前瞻。
在我国,影视产业是一个步入正轨的新兴产业,在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产业格局的优化升级,在不久的未来,必将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传播产业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规划,它的落实能够实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伟大目标。面对文化传播产业的深入推进,我国影视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探讨在此前提下的影视发展前瞻。
文化传播产业这一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文化传播工业”中获得,并由此形成了关于“通俗文化传播”和“大众文化传播”的学术研究系统。在西方进行工业革命时,由于文化传播因素的介入产生了“文化传播工业”一说,有些学者对此持文化传播悲观主义的看法,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4)认为:“现在,文化传播已经商品化了,任人买卖,文化传播和工业本是对立的两面,但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将二者一起互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传播从工业逐渐转化为产业,人们更多地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伯纳德·米亚基(1989:9-12)认为:“把工业化和新技术引入文化传播产业中,确实导致了商品化趋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新趋势与创新。”[1]
文化传播是一种兼具文化传播形态和经济形态,通俗来说,可以解释为依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传播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内容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2]
文化传播产业开发具有多层次、无污染、可持续的特点,此开发取材永不枯竭,每一次都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传播内涵,使得原有文化传播资源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稳步增加,其发展很少带来污染与浪费,符合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时期的国际社会,以文化传播为内核的竞争风潮暗涌,软文化传播、软实力对外交格局、世界经济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文化传播产业成为各国综合国力中最独特最难以复制和替代的可持续力量。因而,文化传播产业为支柱产业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时代竞争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格局的调整,我国着眼于大力发展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的第三产业。文化传播产业正是我国长期以来发展第三产业中最为薄弱和后进的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当代国际竞争、经济发展以高新技术、先进文化传播为支撑,国际社会逐步走向以科技进步、人才优势和文化传播创新的比较优势参与分工的时代,文化传播产业为支柱产业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紧迫任务。新兴的文化传播产业的发展能够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深化产业调整、整合各项资源、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因而将对我国国际竞争、产业升级和优化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文化传播产业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它使文化传播开发兼有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的商品属性。文化传播产业不仅具有产业的竞争力,也是体现了精神文化传播的控制力。文化传播产业对维护社会安全,实现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文化传播产业在国家内部通过建立主流文化传播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和统治地位,以传媒手段实现舆论的正确导向。在国际社会通过自有的文化传播要素不良思想、有害文化的入侵,保障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早日实现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思想环境。
“电影的改革是什么?和全国一样,首先必须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从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转轨。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解放民族电影的生产力,使民族电影继续繁荣和发展。”[3]我国影视产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和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影视市场发展迅速,但我国影视产业无论从管理运营到市场专业化运作同世界上其他成熟的影视市场相比,都还相去甚远。随着我国城市化社区化的不断发展,影视产业化也展露出逐步深化的格局,影视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也将出现新变化。
目前我国传统流行影视产业占据行业主流,数字影视、网络影视后来居上,但都普遍遇到最大的问题——作品侵权盗版。据统计,中国内地影片销售在不到十年间下滑90%。我国传统影视很难遇到“好时候”,市面上最多的影片是盗版影片,网站上下载的数字电影是盗版数字影视。可以说,从在线影视的出现,到无线影视的崛起,都充斥着盗版侵权行为。影视产业由此患上长期难愈的“牛皮癣”。这种恶性的市场环境,使影视缺乏最基本的产业规则与持续发展模式,面对违法侵权毫无头绪,比赔款还贵,找不到彻底解决的方法,这中现状从根本上刺伤了从业者的心,使问题更加恶化。
影视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往往存在票价虚高、审核难通过、市场无序等问题,一些所谓“大片”为了达到钳制票房的目的,买通影院全面“铺货”,导致一些小成本电影或竞争对手的电影排不上场次,造成对同期上映电影的垄断,制约了影视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影院环境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软硬件设备达标的影院存在缺口,许多影院载荷能力有限,一年排映影片数量少,展映效果差,造成了消费者不愿去影院消费,乐于看盗版的问题。在影片的拍摄审核中,一部片子要经过长期的审核运作,期间充满变数,令从业者心怀忐忑,牢骚满腹。
电影不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产业,美国电影业的运作方式和艺术观念符合电影由产业向艺术进化的规律的。[4]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数字影视和网络影视发展迅猛,并在短短数年间将传统的产业价值链模式完全颠覆,可以预测未来流行影视产业内的各种组织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同时产业间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也会更紧密。
影视公司作为影视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产业规模,同其他非主流的影视制作商,例如视频网站和个人的合作将愈加紧密,这也就造成了影视公司之间、提供增值服务的供应商之间合并整合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影视产业将整合更多行业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开展增值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创造巨大的价值利润空间。
侵权盗版问题现阶段比较严重,虽然网络盗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影视,但造成了制片方高、低收益,最终亏本,扰乱了正常的市场运营,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我国影视市场的盗版严重的现状,如果能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框架下,建立起长效的秩序和体制,同时,切实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有效地推进反盗版反侵权活动的开展运行,那么影视创作就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获得者非常大的资金注入。影视创作的蓬勃发展,也能带动影视市场的良性发展,因而,我国影视产业化发展需要有一整套从立法到打击盗版具体的措施和活动,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而非“空架子”的体系,做到在产业链上分配利益,从而推动产业向前的发展带动影视人才的后续培养。
影视产业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然而传统流行影视产业链距离消费者很远,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投入到流通、零售到整个销售的过程,并且最终的效果却是不确定的。数字影视、网络影视的后来居上,使得影视销售不需要很多的市场营销费用就可以推广一首歌,并且经过较短周期就可让消费者进行收听或者购买。例如,网络微电影等就是通过这一平台走红全国,小成本博得了大收益。可以说,与时俱进的网络销售宣传模式比传统影视产品的发行更容易、快捷,它大大缩减了生产与流通成本,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此可以预测,今后消费者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应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定制影视产品,消费者的喜好、想法、选择将赋予流行影视产品最有效的市场价值。未来的影视产业尤其是数字影视产业将会在进一步淘汰换新的基础上,更理性地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将最终的价值交由消费者的体验所决定,而不再是简单的影视销量所决定。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愈来愈耀眼。中国影视发展遇到百年难得的开放时期,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目前阶段,我国影视种类空前丰富,内容也五花八门,既有弘扬真善美的高雅影视,也有解释隐秘模糊情感的独特影视,还有超越尺度、打着影视旗号的低俗“影视”。例如,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影视可以乱搞”“影视无”等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义。更有些导演将血腥、暴力、违背伦常看作影视灵感和影视表现形式,裸地叫卖着他们的“影视”。他们没有正确地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是选择盲目迷信,无度释放,他们将人性中所有丑恶的东西无限放大,再次加工成,在客观和主观上纵容了极端自由主义,彻底背离我国的社会道德体系。这些“影视”没有灵魂,极其丑陋,完全背离了影视不断创造新兴之美的初衷和本源,因此亟须整改与协调,从根本上提升影视的品质与格调,塑造健康良性的发展状态。
面对大力提倡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立足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以文化传播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前提,着眼于全球化的市场发展趋势,为我国影视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并以之为动力不断深化创新,早日迈入成熟发展的轨道。
[1] [美]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周蔚华,金元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7-19.
[2] 李连仲.我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N].经济日报, 2005-02-21.
[3] 袁小平.关于电影体制改革的畅想[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01).
[4] 李艳,马西平.国外电影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
[作者简介] 漆振羽(1986— ),男,重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电影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产业与文化传播。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